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51炒股配资开户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”在五华县,有这么一群爱岗敬业、默默奉献的农商人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情服务客户,深耕“户户通”工作,扎实做好普惠金融业务。
他们是五华农商银行客户经理,兢兢业业、默默无闻,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积极践行“勤劳金融”,在企业车间、田间地头等地,精准送去金融“活水”。
●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通讯员古培涛
五华农商银行城镇支行客户经理主管刘剑雄:
十七载坚持揣好“明白账”
早晨8时到五华农商银行城镇支行,拿上前一晚准备好的客户资料,上午外出前往企业拜访,下午去另一家企业做尽调,下午5时回到办公室,整理资料、完成贷前报告。晚上7时,刘剑雄收拾东西回家。
这是刘剑雄普普通通的一天,入行17年来,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懈怠。
“一定要有责任心。”这是采访刘剑雄过程中,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。正是这种高度责任感,他揣好每一笔“明白账”,认真对待每一位客户、每一笔贷款,用实际行动为农商银行树立更好的口碑,赢得更多的支持。
敢挑战
做事前别给自己预设障碍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刘剑雄调任五华农商银行城镇支行前,曾在龙村镇、长布镇、棉洋镇、潭下镇等十个网点工作过。全县39个五华农商银行的网点,他几乎走了四分之一。
“我是农商银行的一块砖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。”刘剑雄笑着说,正是这些经历,使他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。
工作地点在变,但刘剑雄真诚待人、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却未曾改变。
刘剑雄入职农商银行后,先后从事过柜员、综合会计、网点客户经理,后转岗至五华农商银行城镇支行,担任客户经理主管,从事银行工作17年来,他始终以客户为中心,扎根工作、勤勉敬业,坚持走进一线,主动营销、细致服务,赢得了客户信赖。
“综合会计我做了大概有八年的时间,这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工作岗位,内勤外勤都涉及,让我掌握很多技能和专业知识,为我在城镇支行工作夯实了工作本领。”刘剑雄坦言,城镇支行是全县业务量最大的一个支行,于他而言,这既是一种挑战,也是领导对他的信任。
刘剑雄常常说,不要给自己预设障碍,要学会解决问题。“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,习惯性给自己设障碍,事情还没做,自己就先退缩,那是很难干成、干好一件事的。”
刘剑雄身边的同事认为,“敬业”“老黄牛”“热情”这些正能量的词都能用在他身上。刘剑雄用十七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奉献,表达着自己对农商银行和家乡的热爱,展现了服务至上、爱岗敬业的“店小二”精神。
勇担当
一直把责任心摆在最前面
一笔业务,贷前、贷中、贷后都很重要。
刘剑雄一直觉得,客户经理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以及不断积累的过程,对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。“这个职业不仅需要了解熟悉自身银行的产品、基本业务知识,还要了解客户所在行业、当前经济形势、产业政策,以及客户、企业的基本信息、财务数据等内容。”刘剑雄说。
因此,贷前准备工作做足,贷中则站在客户的角度,尽快帮他们办理,“我从不拖拉,如果我拖一天,后面的流程有可能要延后两天,有什么我都第一时间帮客户处理。”刘剑雄说。
刘剑雄和自己定下规矩:白天访客户,晚上整材料,办贷不超时。简单来说,就是白天出去跑,走访拓展客户,晚上整理手续和材料,做到今日事今日毕。
每一笔贷款放贷后,刘剑雄都会和客户保持联系,关注贷款资金流向,定期向客户跟踪贷款情况,了解客户公司经营及财务数据的变化、资产负债率的变化、股权变更情况等,关注还贷能力,做好风险防控。
作为一名从业17年的老职工,刘剑雄坚信一条准则:把责任心摆在最前面。
刘剑雄的责任心更体现在脚下。他常常开车前往四五十公里外的边远乡镇,给当地的群众送政策送服务,特别是开展“农村金融(普惠)户户通”工程以来,刘剑雄坚持走村入户,高峰期一天受理了14户。
如今,刘剑雄作为一名客户经理主管,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,还要带领团队,培养更多优秀的客户经理。“说一千道一万,有了责任心,就能揣好‘明白账’。”刘剑雄做表率,坚持定期回访客户,及时了解客户情况,精准防控风险,避免不良贷款。
五华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中心客户经理黄丹凤:
三代农商人的“挎包传承”
初见黄丹凤,她正在翻阅《信贷的逻辑与常识》,这本书已经被她翻得皱皱巴巴,“无论什么时候,都要给自己‘充电’,学习新知识新技能。”入行13年来,她仍然保持学习的好习惯。
眼前的黄丹凤穿着一身制服,梳着马尾辫,给人感觉干练、开朗、善谈。年龄不大,同事们却都喜欢喊她“丹姐”,她的这股子干劲与拼劲带动了团队的工作氛围。
“腿勤、手勤、脑勤,这是我的做事态度。”黄丹凤说,做到腿勤,一方面是多出去走访客户,另一方面是让客户少跑,让自己多跑;做到手勤,多动手查阅资料、记录信息,做好准备工作,提前了解客户情况;做到脑勤,多思考、多学习,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。
祖孙三代
喜看普惠金融增量扩面
黄丹凤在五华农商银行工作,得从她的父辈说起。
“我的父亲和爷爷,都在农信社工作过。”黄丹凤说,她还清楚地记得,刚上班时爷爷和父亲都语重心长地和她说:“农信社养育了我们家三代人,要懂得感恩,工作好好做,服务好老百姓。”
从农信社的兴起到现在纷纷改制为农商银行,数十年来,该金融机构在服务“三农”、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。
黄丹凤告诉记者,他们一家三代人像接力赛一样,用自身经历见证了农信社到农商银行,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,黄丹凤通过不断努力,在家庭教育和熏陶下,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农商银行辛勤耕耘着。
“我的爷爷已经90岁高龄了,但他每次来县城,都会来行里坐坐看看,父亲也是经常和我交流工作上如何为人处世。”黄丹凤说,父亲和爷爷常常感叹“现在政策多了、科技发达了、产品丰富了,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”。
黄丹凤说,当父辈在她面前感叹时,她都深感普惠金融的重要性。“当前,我们深入推进‘农村金融(普惠)户户通’工程,加快向普惠银行转型,引信贷‘活水’给更多需要资金的人。”黄丹凤说。
如今,五华农商银行积极推动“线上+线下”深度融合,全力推进普惠金融,既要提升覆盖面,也要借助科技金融的手段,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,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流程、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、完善适老化金融服务举措,更好地践行金融为民、金融惠民、金融便民理念。
不畏拒绝
走遍全县16个镇送政策
自从事客户经理一职以来,“在路上”这三字成为黄丹凤的常态。
“自打我记事起,就经常看到我父亲在外跑,白天跑业务,晚上整理资料,这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使我传承了老一辈农信人的‘大挎包精神’。”黄丹凤说,老一辈农信人几十年如一日肩背挎包,走千村、入万户,为老百姓上门提供金融服务。
如今,五华农商银行坚持走“勤劳金融”,充分发挥地缘人缘“真优势”,切实推动产品服务“真下沉”。
对此,黄丹凤也有自己的理解。“‘酒香不怕巷子深,有钱不怕无人贷’是传统观念,要将‘户户通’工作干出实效,靠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来的。”黄丹凤说,从“坐门等客”变“主动对接”,积极探索党领导数字化时代“勤劳金融”发展新路子。
在日常营销工作中,黄丹凤已经走遍了全县16个镇,她走进各大企业,深入农村社区,下沉到田间地头,通过实地走访调研,将信贷资金精确送到所需之处,更好地为百姓提供金融服务。
“过程中被拒绝是常态,也吃过‘闭门羹’。”黄丹凤坦言,她并不畏拒绝,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政策宣讲出去,让更多人了解现在有好的金融政策,有需求的时候可以想起来,她认为这是最重要的。
今年春节前的一笔贷款,让黄丹凤更加坚信“走出去”宣传政策的重要性。
“去年去一家企业走访,负责人比较抗拒贷款,我坚持把相关的政策和产品介绍完,留了联系方式就走了,时隔一年,今年春节前,他突然联系我,问当时的政策现在还有没有,我约了时间立马就过去了。”黄丹凤说,无论地点多远,她都坚持奔赴现场面谈,解决客户的疑问。
三天时间51炒股配资开户,客户的审批手续就办好了,企业负责人连连感叹。黄丹凤表示,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,政策利好也在不断惠及更多的老百姓,她要做的,是坚持进企业、进农村、进社区开展金融政策的宣讲,让更多群众知晓金融相关知识。